为修建祠堂捐款的倡议书范文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修建祠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祖上,为了传承优良品德。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为修建祠堂捐款的倡议书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为修建祠堂捐款的倡议书范文篇一:
尊敬的易氏族亲;尊敬的异姓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易氏始祖来我们村立基发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曾于九十年代初在易氏宗祠的原址旁重建祖堂一座,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现在易氏祖堂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仓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新易氏祖堂建成后红白喜事将可在祖堂举行,我们村其他姓族经应召同志提议如不嫌弃也可在易氏祖堂举行红白喜事。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许多热血族人寝室难宁,“易氏祖堂重修理事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通过理事会多次和议,准备在我们村北面洗衣唐旁新建一座长18米,宽9米,约200平方的上下两重祖堂,工程款控制在30万元左右。我们村是一个杂姓村,我们易姓男丁约有180个左右,按每个男丁1000元计算总数为18万元,但即便如此,我们修建工程的资金缺额仍十分大。
为解决资金缺口,完成义举,经理事会商议,再次向族人发出全面倡议:恳切希望易氏子弟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出钱出力,齐心协力,我们都将在重建之中刻石留名,以告后人。不论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都将张榜公布。希望广大族人共
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修建祖堂之大业。另,我们将在祖堂修缮完成后,召集父老族亲,相聚一堂,为家乡建设,振兴家族,建言献策,再创辉煌!
附易氏祖堂重建理事会成员名单:
名誉会长:易**
会长:易**
副会长:易**
易洪林
易应焱
成员:
大冶市保安镇易氏祖堂重建理事会
二0**年十一月五日
为修建祠堂捐款的倡议书范文篇二:
尊敬的**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始祖来我村立基发源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已建**宗祠一座,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现在**祠堂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我们的热血族人寝室难宁,尤以族人***、等同志身体力行,积极动员和组织。“**祠堂重修组委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工作正式启动!通过组委会多次合议,预计修缮工程款达7()余万元。
族人***、同志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号召我**族亲的创业者们伸出援手,共创善举。族人张光建捐款40万,族人张玉亮也捐款10万元,其他善举如一些打工者,也慷慨解囊,你一千,他八百,暂不一一细举,这都是我**族亲的骄傲。在此,我们组委会代表**的父老乡亲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但即便如此,我们修缮工程的资金仍有缺额。为解决资金缺口,完成义举,经组委会商议,再次向族人发出全面倡议:恳切希望**子弟积极行动起米,能力不分大小,让我们齐心协力,慷慨解囊。应广大族人的提议,凡我**族人,不分年龄大小,捐款额高低不限;超过100元者,刻碑留名,以告后人。有我们的共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修缮宗祠礼堂之大业将指日可待。
募捐账号:中国银行
组委会主任:
副主任:
成员:
**祠堂重修组委会
二0**年九月
为修建祠堂捐款的倡议书范文篇三:
各位宁氏宗亲:
大家好!
我们宁(甯)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炎黄帝的子孙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康叔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周,大封诸侯,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小方国,累计达57个。他把卫国封给同母弟康叔,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公元前770年,进入春秋时代。卫国十世君武公,将其幼子季亹(wěi)封于邑治,食采于甯,厥后子孙以邑为氏,此乃甯姓起源。时值卫武公43年、周平王元年,距今已近2800年历史。
甯氏始于卫国,兴旺于齐国,因甯戚入齐国为相,功业与管仲同流,佐齐桓公称霸诸候。为此我们的郡号称为“齐国郡”。梁武帝时,有甯戚后裔宁逵,到广西钦州、岭南等地任职,其后代甯氏在岭南当地显赫百多年后。岭南始祖逵公五世孙原悌(官至谏议大夫兼修国史)的四世裔孙太四,是唐末昭宗时(889—904)殿中侍御史,昭宗被杀后,他弃官未归,于五代后梁时(920年),从山东(一说西蜀)迁建昌府南城县(今江西南城)。其子东昭,北宋时殿中侍御史,出任江西饶州刺史,后治守昭武军(今南城旰江),卸任后定居南城。太四后裔名念三(我们的谱中是廿三),南宋绍兴二年(1132),随旧平敬王从南城入闽(福建),任建宁县武尉,是为建宁甯氏开基祖。
据建宁《甯氏族谱》载:建宁甯氏始祖念三公(系甯逵第16代孙),历经宋元明清。念三公生二子,长四十郎(兴祚),幼四十一郎(永兴)。自二世起立40字辈:“兴启重继应,明益叔文伯,普原仲广希,大本立时中,绥安培德懋,建武发源芳,词章昭祖训,仁让毓贤良”。我们江山祝家坞甯氏是长子兴祚的后代,于明末清初(约公元1660年)时迁入江山,现已传至“发”字辈。是建宁宁氏第29代子孙。江山甯氏为了让子孙更好地尊祖敬宗、敦亲睦族、教化子弟,于100多年前在祝家坞地方建造了“甯氏宗祠”。
位于虎山街道荷塘村祝家坞自然村“宁氏宗祠”,历经两次修建,现有面积7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堂,下堂有戏台,与大陈汪氏宗祠有几分相似。“宁氏宗祠”虽不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在上世纪80年代,该宗祠是周边村村民重要的娱乐场所,曾连演越剧十多天,观众达上万人,在原何家山片区有一定的知名度。江山甯氏虽人口不多,但近300年来,一直怀有诚信、实干、团结、和睦、包容的家族精神,这与早期的.宗祠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现“甯氏宗祠”历经风雨剥蚀,人为地破坏,宗祠不免陈旧破残损毁,祠内木作构件已出现腐烂;墙头多处断裂;大多数青瓦破损,屋面漏雨严重。虽免于坍塌,但已成危房。如此下去,不用两年,宗祠将名存实亡。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级保护、新建文化设施工程,积极实施农村“种文化”工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较好地保护象“甯氏宗祠”这样名副其实的村民文化活动场所,必将会在“乡风文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修建宗祠不是封建迷信活动,而是立足于更好地为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此甯氏村民一直有修缮宗祠的愿望,现又遇上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良好时机,因此我们想借助这有利的天时、地利、人和进行一次修缮宗祠大行动。
然而由于我们宁氏不是大姓,加上“甯氏宗祠”也不市级文保单位,上级部门专项拨款非常有限,要想完成这项利祖利孙的事业,只有充分发挥我们江山宁氏子孙的积极性,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同划浆开动修缮宗祠这艘“大帆船”。
为此我们倡议在2010年农历正月初二在宗祠举办捐款大会。届时请你或你的家人参加,参加捐款达50元以上者均有纪念品,捐款达150元以上者进行立碑表彰,捐款达5000元以上,单独立碑介绍生平事迹,以备后人敬仰。
联系人:宁XX
江山甯氏宗亲会
2010年元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