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

时间:2024-05-17 05:38:15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小说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的学生,在初一初二时已经接触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的能力。而且即将面临中考的考验,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析和鉴赏能力。因此,教学本文,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要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深刻理解小说的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意味深长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面对孤独,树立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深刻理解小说的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意味深长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在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陶行知说我们教的法子,来源于学生学得法子,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学的情况加以适当的引导,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章内涵。

五、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独特的感受。同时,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成思想的碰撞,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第一次见面,老师非常渴望能和同学们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学们能说一说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激励性评价)老师也有自己的爱好,那就是旅行。一路走来,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美妙的风景,可以领略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可是,你知道有这样一种叫做《孤独之旅》的旅行吗?你能猜一猜它的内涵吗?现在,我们就在作家曹文轩的笔下去体验一下这种独特的旅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调节课堂气氛,同时,同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文章较长,可以要求学生采用速读的方式,快速的浏览课文,同时用笔圈画体现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变化的语句,梳理故事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

学生速读,勾画语句。教师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复述。

依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一天早晨,家庭变故中途辍学杜小康迫不得已跟着父亲去放鸭——刚离开油麻地时想放弃——确定无法改变时对未来感到担忧——终于来到目的地面对无边的芦苇荡感到巨大的恐惧——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孤独越来越强烈——面对芦荡,不再突然感到恐慌——暴风雨之夜找到鸭子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内容概括为: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设计说明:尽管文章很长,但是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圈点勾画表现时间和地点的语句,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故事的情节,同时,也是教给学生一种有效阅读的方法,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下文的探究和品析做铺垫。

(三)、深入探究:

在理清故事情节和把握主要内容之后,探究题目“孤独的旅程”中“孤独”的含义。结合前文的情节分析和内容把握,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

明确:

(1)指空间上的孤独。杜小康远离了熟悉的学校,村庄,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2)指心理上的感受。自然环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恐惧,以及因为缺少交流的寂寞。

通过学生的讨论,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主动的深入的去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便于下一环节妙点品析的进行。

(四)妙点品析

在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内涵之后,着重对文章进行品析。

什么叫妙点品析?就是在这篇文章里面,哪个字用的好,哪个词用的好,那种修辞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的好,哪种构思方法好,好在哪里。这也叫多角度品析。如何揣摩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觉得哪个地方好,好在它写出了什么,它表现了什么,它点明了什么。好文章无处不精彩,只要你觉得好并且言之成理即可。

然后学生要求速读课文,找妙点并且揣摩。同时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觉得好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作批注,做好发言的准备。

这一环节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此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环境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更为深刻的去理解小说主题。

比如:学生在妙点分析时,可能会提到文中大量的景物描写。本文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却并不使人感到单调、乏味。联系学生已知的学习经验可以知道,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除了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和推动情节发展,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把芦荡比作万重大山,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杜小康内心恐惧害怕的心理。芦荡之所以如万重大山,是因为它和万重大山所给杜小康的感受是一样的: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单调,孤独。表面上是在写眼前对芦荡的感觉,其实是在写心中对孤独的感受,所以说,围住小船的是芦荡,也是孤独。而后文中暴风雨后对天空和月亮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了杜小康经过风雨之后成长的喜悦。

再比如学生们可能会提到文中对于鸭群和暴风雨的描写,开头结尾的处理,都可以借助学生的分析去深入理解文章艺术特色,

文章的妙点比比皆是,设计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通过读析结合,以读促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章的魅力。

(五)、体验与反思:

(1)你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形象,他的成长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2)你如何理解“孤独”这个词语的内涵?生活中你有没有孤独的体验?你可以谈你对孤独的真实理解,也可以为我们讲述你的经历或者是学完本文之后的收获。

设计意图: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每个人都要面临孤独的境地。孤独不仅指远离人群的寂寞,它还指内心的一种更为深刻的体验。屈原是孤独的,所以他才大喊“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李白是孤独的,所以才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鲁迅是孤独的,所以他“荷戟独彷徨”。但他们的孤独都跳出了自身的狭小范围,是一种普遍意义的深层,孤独一种伟大的孤独。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孤独的体验也比较普遍。此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面对孤独,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切实体验深刻的理解文章内涵,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小结: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老师在这里有几句话想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太阳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黑暗的煎熬之后温暖人间;月亮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缺失的痛苦之后明媚夜空;风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冷热的碰撞之后诗意漫然;雨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艰苦的积累之后滋润万物;欣赏孤独吧,当你经历了淡泊与执着之后,你将如此的与众不同!”

(七)、作业:

1、摘抄本文中精彩的语句,并进行赏析,注意表达的规范性。

2、将你对孤独的独特感受或者经历写下来,适当的运用环境描写。

教学设计说明:

1、这节课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入探究的能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吸纳语文营养和提高自身素质的乐园。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展示和发现的机会。

2、学生对于孤独的理解可能会后不同的声音,教师应做好充分的预设。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孤独的内涵,引导学生自我觉悟和调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