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7 13:04:14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第一课时(课本73-74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工作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车的工作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角,知道平角、周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2、在观察、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角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自觉运用角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教育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周角并会画平角、周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直尺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师:(课件)仔细观察信息窗,你发现了什么?

(将发现集中到: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生1:画面上有4台挖掘机和一辆大卡车在工作。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辛苦。

生3:我发现挖掘机上有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生5: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

2、师:谁能用手指指一指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来指出角来,大家看仔细,看看有哪些发现?

生到黑板上指角。

师:要指一个角,正确的方法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动作说明)

生再次指角。

(动作与语言相结合:从顶点出发,先指出一条边,再指出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角,你们真了不起!

3、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的各种角分别是什么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制作的活动角研究一下。

师提要求:

(1)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2)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

(3)小组同学说一说,你得到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生:学生自主研究,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并随时指导。)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转动的角?

生1:我通过转动得到了一个锐角

生2:我得到了一个钝角

生3:我得到了一个平平的角

……

2、,并且教师选择学生画的有代表性类型的角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3、汇报交流、分类

看黑板上的角,认识它们的名称。(老师指,学生进行辨认)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生4:平角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学生动手操作)

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生1我把直角分为一类

生2:我把锐角分为一类,

生3:我把钝角分为一类。

……

4、认识平角。

(1)质疑:

方案一:学生画出平角

师:刚才有位同学画出了这样一个图形(指着学生画的平角)这个角是谁画的?

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这个图形?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动,转到两条边成一条直线。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师: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请问同学们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1: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2: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方案二(预设):学生作品中没有出现,教师演示,面向提出疑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释这个图形也是角

(2)画平角

师:那么平角怎么画呢?自己试着画一下

生动手试着画角。

(规范画法,示范平角的画法,学生跟着一块画)

师:先画顶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画另外一条边,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1:感觉像一条直线。

……

师:想一个办法,能使它看起来更像平角?(学生疑惑的表情告诉老师“他们没能相出办法”)

还记得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的平角吗?

生1:转动的办法

师:看来只有在图中把旋转表示出来,看起来才更像是平角。那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旋转呢?

生1:箭头

……

师:一般情况下,在角的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来表示旋转所成的角。你们修改一下吧!

生:动手修改。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1)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2)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问: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 ……此处隐藏21011个字……自己的名字,教师指着第一个角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再指着第二个角让学生说各部分名称,最后教师说角的各部分名称由学生指出来。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小结:每个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练习:

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有这个重要的发现,就能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角)

②根据角的特征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那里有角。

③角真是无处不在,在我们学过的图形里也有角,看一看,是什么图形。

3、折一折

出示一张圆形

师:圆里有角吗?那你能动手折一个角吗?动手折一折。

用折的角碰一碰手心有什么感觉?这个尖尖的部分是角的顶点,再摸一摸角的边有什么感觉?

4、感悟角的大小

这是同学折的角,这是老师折的角,一样大吗?看来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有准备好的卡纸做一个角。

展示一个学生的角。它的两条边会活动,在数学里叫活动角。老师领着学生做活动角变大变小的游戏。

师:和同桌说一说你的角是怎么就变大的,怎么就变小的。(让学生说说,老师示范再说一说)

(老师拿出一个边很长的角。)

师:谁能用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怎么知道那个角大呢?怎么比?(让学生示范比一比)

练习:播放动画《红角和蓝角的大小之争》

先猜一猜那个角大再看动画。

总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和两条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5、画角

师:今天小朋友认识角,那你们想画角吗?如果让你画角,除了用到纸,笔,你认为还可能需要什么?

(教师演示画角,并说明画角的方法。)

师:你们想试试吗?一起来画一个角吧。画完后再画一个和刚才的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欣赏生活中的角

教师小结: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5

教学设计综述

1、基本说明

●学科领域:数学,并涉及劳技、语文、美术、信息技术教育

●智能领域: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沟通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教材)

●所需时间:1课时

2、理念概述

通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日常教学,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一直是我校的教研特色。本学期使用的上海市数学二期课改实验教材,实际是对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考验和磨炼。如何用好这本教材,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体现,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在“几何小实践”这个单元中,涉及了“三角形分类”的知识。选择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设计时融入了多元智能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与单纯的数学知识讲授相区别。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智能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发挥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潜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点的探究结果用演示文稿来呈现,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通过动手、判断、辩论、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再次动手操作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在反复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正确、完整的概念,使得他们的智能水平在平常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按边之间的关系给三角形分类并用信息技术进行汇报。

(2)通过动手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探究与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注:这是贯穿我们日常学科教学的长远目标)。

对应的新课标:上海市二期课改三年级数学(实验版)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4、教学准备

(1)学生基础: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3)设计学生探究的模板。

(4)制订教学评价和智能发展评价量规。

5、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1)具备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2)计算机及因特网、音响。

(3)上海市小学数学二期课改(实验版)提供的资源课件片断(三角形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简述

1、导入新课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播放学生课前收集的三角

形建筑和物体图片,确定要探究的教学主题。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出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搭三角形

本环节涉及:语言、人际沟通、身体运动、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做示范,并提出学生动手做一些三角形。

(2)学生思考: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搭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

(3)学生小组合作搭三角形。

(4)学生交流研讨。

3、三角形分类

本环节涉及:语言、数理逻辑、人际沟通、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演示电脑课件,提出任务:将做好的三角形分类。

(2)学生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初步进行分类。

(3)师生间互相交流(电脑演示学生分的结果)。

(4)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放入集合圈。

(5)学生用拍手来表示赞成和反对:在“涉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时,学生间会对其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产生意见分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用辩论赛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6)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来揭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结果(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7)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对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4、折一折,画一画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智能。

(1)教师取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动脑筋来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

(2)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腰三角形,并且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3)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得出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最简便方法。

(4)教师再次取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利用好方法进行判断。

(5)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边三角形,而且有三条对称轴。

(6)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进行巩固练习。

5、小结并拓展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语言言语智能。

(1)教师利用课件,组织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布置作业:(拓展)用长方形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