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

时间:2023-11-30 10:59:34
《枣核》教案六篇

《枣核》教案六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枣核》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枣核》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文本引读

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蹊跷( )( ) qiā( ) 指一算 故弄xuán( )虚

mǎ nǎo( )( ) 姹紫yān( )红 殷切( )

匀称 ( ) 镶嵌( ) lí ba( )( )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句?

五、研读探究

1、文章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

3、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六、品读鉴赏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七、应用拓展:

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枣核》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一、 回顾上节内容

1 听写字词

2 梳理课文结构

3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此处隐藏1940个字……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 ②嫣红 ③山坳 ④玛瑙 ⑤胡同 ⑥依恋 ⑦匀称 ⑧国籍

⑨不约而同 ⑩故弄玄虚

(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

(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投影]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枣核》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月之故乡》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旧时同窗离开祖国五十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让她试种。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找出文中提到枣核的句子。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二、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说枣核。

学生读课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

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

说枣核——解开悬念。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老人的哪些行为语言体现了他的思乡之情呢?(齐读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1、学生读课文

2、老师示范

第七段:语言描写“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表明思乡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

3、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板书)

明确:植睡莲、栽垂柳、堆北海、

关键词句:

“几十里外”、“论公斤买下”、“一块块亲手”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说明优越的物质生活、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

四、突破难点,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或句子?

学生交流

参考:《静夜思》

《乡愁》

五、小结本文,归纳总结:

本文结构精巧,表现在用“枣核”作为文章的线索。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此外,作者以小写大,通过几颗小小枣核,表达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

六、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1、完成《一课一练》

2、搜集游子思乡爱国的名句

《《枣核》教案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