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回声》的课时教案参考

时间:2024-07-11 05:38:17
课文《回声》的课时教案参考

课文《回声》的课时教案参考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回声》的课时教案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⒈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⒊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准备

⒈课件。

⒉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⒈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

⒉揭题激趣: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师: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文中把小青蛙当作人来写,这是童话的特点。小青蛙是不会说话的,但课文中讲的知识却是真实的。

二、初读课文

⒈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标出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⒉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描绘小河上的一座石桥,交代回声产生的环境。

第二自然段:讲小青蛙跟妈妈来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的美景高兴地叫起来,不只什么地方发出同样的声音。

第三自然段:讲小青蛙发现回声很奇怪就去问妈妈。

第四、五自然段: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纹来比声波,给小青蛙讲回声的道理,使小青蛙懂得了什么是回声。

第六自然段:讲天真活泼的小青蛙在桥洞里欢快地叫着,它觉得回声很好玩。

三、认读生字

⒈出示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⒉识字巩固

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

老师检查,指名读,带读。提醒“哩”读第轻声。

⒊组词。

四、指导写字

⒈观察。

①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②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请大家仔细看看,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口字的左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

⒉示范指导。

①范写“纹、影、倒、游”四个字,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②讲解要点:“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倒、游”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

⒊学生临写。

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二、朗读感悟(1—3自然段)

⒈请几位小朋友读他自己喜欢的段落给大家听,你仔细听,读后请大家评一评。

⒉指导朗读第一段。

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书本上指一指大月亮在哪?

⒊第二段朗读。老师也很想读,让我来试试好吗?再指名读。

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

⒋朗读第三段。请小组读。

⒌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⒍小青蛙在桥洞里说话会有回声,小朋友你们在哪儿听到过呢?

三、感悟四、五自然段

⒈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⑴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动作的词语。

⑵演示释疑: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的淡红色的水。请你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最后,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

⒉朗读课文第四段,北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所用物品、所做动做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⒊朗读感悟第五段

⑴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⑵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⑶小青蛙听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乐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精读启思

⒈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⒉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⒊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⒋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五、拓展延伸

⒈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⒉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⒊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附录:资料袋

⒈回声

是山谷中或者大厅内常有的一种物理现象。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⒉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⒊声波

是指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一般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或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有反射和折射现象。声波也叫音波。“声音的波纹”是声波的浅显说法。

《课文《回声》的课时教案参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